從美國發起的一年一度六月「同志驕傲月」,近年來蔓延到了全球其他國家。在世界上許多主要城市,Pride 已成為主流。但在其他地方,仍然需要秘密慶祝,LGBT 人們也正在為自己的權益奮鬥。Pride month 最後一天的今天, 帶給大家來自世界各地的五個故事。
各平台收聽連結:
Youtube |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KKbox | Castbox | Google Podcasts | Sound On
本集…
單字筆記請點我
🔓 全文朗讀錄音檔案在這 👉 https://bit.ly/zzfullepisdoes
Podcast 裡的選讀文字在臉書社團
完整報導來自:BBC
PS: 這篇報導超長!全文朗讀錄音檔將近 16 分鐘!😅
0:19 第一遍英文朗讀 (慢)
4:14 新聞單字片語解說
30:30 第二遍英文朗讀 (快)
❤️ 給我繼續錄製 podcast 的能力 👉 https://bit.ly/zeczec_ssyingwen
本集單字筆記
【這個新聞在說什麼】
1. Pride Month 同志驕傲月
每年的六月 June 舉行,
以前以美國為主,
其他國家有自己不同的慶祝月份,
例如台灣 Taiwan Pride 都是在 October 十月~
PS: 我覺得可能跟天氣有關,例如台灣六月要遊行也太熱了~ 🥵
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美國以外的國家也將六月視為 pride month。
Increasingly, June is being recognised as Pride Month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Wikipedia
Pride Month 的 pride 是什麼意思?
Pride 是自豪、驕傲的意思,
Pride Month 的由來是什麼?
It all started with the Stonewall Uprising in New York City on June 28, 1969
USA Today
這一切都始於 1969 年 6 月 28 日紐約市的石牆起義,
也叫 Stonewall Riots 石牆暴動。
石牆暴動:那場改變百萬同志命運的騷亂
BBC 中文
石牆起義普遍被認為是歷史上推動了同性戀平權運動很重要的 turning point 轉折點,
有興趣可以去閱讀 BBC 的中文文章。
為何 Pride Month 會用 pride 這個字原因已經不可考,
而且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
我找到一個我覺得不錯的解釋:
“Pride Month” means celebrating and accepting who we are and living freely and openly.
Bustle
“驕傲月”意味著慶祝和接受我們自己,自由和公開地生活。
2. LGBT community
LGBT 每個字母的意思是什麼?
Lesbian 女同性戀者
也可稱為 Dyke (這是 slang),
PS: 這有出現在朗讀裡美國故事的部分
I identify as a lesbian or a dyke…
BBC
Gay 男同性戀者
Bisexual 雙性戀者
Transgender (簡稱 trans) 跨性別者
LGBT 後來演化成 LGBT+ ,
+ 是一個包容性符號,意思是“和其他人”,包括所有身份的人。
The + is an inclusive symbol to mean ‘and others’ to include people of all identities.
BBC UK
但後來有人說為什麼其他身分只能用「+」代表?
為什麼不可以把他們都列出來?
朗讀裡訪問的美國人 Amy,她說:
當你想想電視上或音樂上最常出現的,
當你想想現在所有被投入到 pride 的錢,
和這同性平權社會運動是如何普遍被呈現時,
它仍然主要集中在男同性戀者身上。
When you think about what’s being represented on TV or music, when you think of all the money being thrown at pride and representation right now, it’s still very much centred on gay men.
BBC
不是說 gay men 不重要,
而是希望大家知道 pride 不只是 gay 而是很多層面的。
所以從 LGBT 到 LGBT+,後來也出現 LGBTQ,
現在最新來到了 LGBTQIA。
很快 recap,
Lesbian 女同性戀, Gay 男同性戀, Bisexual 雙性戀, Transgender 跨性別者。
LGBTQIA 裡的「Q」有兩種意思:
Questioning
still exploring one’s sexuality 還在探索自己的性取向。
或者 Queer 酷兒。
Queer 的意思有點模糊,而且是故意要模糊的。
The vagueness of the term is intentional … Queer is a word that clarifies that I’m not straight … but it doesn’t categorize me as gay.
Cosmopolitan
Queer 這個詞的含糊是故意的!
酷兒這個詞說明我不是異性戀,但它並沒有將我歸類為 gay。
類似是覺得 gay 或 lesbian 等這些 labels (標籤) 無法完全符合自己,
所以選擇了 queer 酷兒。
When I think about ‘queer,’ I just think ‘different,
Cosmopolitan
當我想到“酷兒”時,我只是想“與眾不同,
LGBTQIA 裡的「I」是:
Intersex 雙性人
和雙性戀者不一樣喔!
Intersex 是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體的典型二元概念的人,
通常是天生的因染色體、基因等等變異導致。
LGBTQIA 裡的「A」有兩個意思:
Asexual 無性戀、無性向 (缺乏或有著低度性欲的狀態)
或 Allies 盟友
一個不是 LGBT 但積極支持 LGBT 的人。
A person who is not LGBT but who actively supports the LGBT community
AP stylebook

LGBTQIA 以外,也介紹兩個相關單字:
Non-binary (有時也會看到 nonbinary)
非二元性別,不覺得自己是男的或女的。
每次看到 Bi 這個字首,就是跟「二」有關的,
如 Bisexual 雙性戀,
還有腳踏車 bicycle 因為有兩個輪子!
Binary 是二元,
Non-binary 就是非二元 ,
類似是為什麼人類只可以有兩種性別?
Cis (全稱 cisgender) 順性別
I think lesbians definitely have less space in the conversation than say gay, cis men
BBC
我認為女同性戀者在談話中的空間肯定比男順性別、同性戀者少。
Cis 原本來自化學物質名稱裡的字首,
是順著的意思,
用在性別上呢代表認同出生時被賦予的性別,
有點類似 transgender 跨性別者的反義詞。
💡 事後補充 💡
- Come / coming / came out 出櫃
- Drag queens 變裝皇后
3. 各國 Pride 的狀況
BBC 文章的五個故事分享了來自以下國家的故事:
Canada 加拿大,訪問的 Ziva 原本來自 Syria 敘利亞;
Poland 波蘭;
Uruguay 烏拉圭;
United States 美國的 New York 紐約;
Uganda 烏干達。
How is Taiwan doing?
Taiwan 算是亞洲裡走很前面的,
是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方。
first in Asia to legalize same-sex marriage
Time
當然 nowhere is perfect 沒有任何地方是完美的,
比如說現在台灣還是沒有提供 equal adoption rights 平等的收養權,
但普遍國際間都覺得台灣把同性婚姻合法化對於整個亞洲在 LGBT rights 的發展是很不錯的開始。
朗讀裡面的 5 個國家:
(一) Canada 加拿大
文章一開始說:在世界上許多主要城市,Pride 已成為主流。
In many major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Pride has gone mainstream.
BBC
Canada especially Toronto 多倫多市就是這樣的 mainstream 狀況,
甚至有些人覺得太商業化了。被訪問的 Ziva 說:
In Canada, with capitalism, Pride has been hijacked by those companies.
BBC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加拿大,Pride 被這些公司劫持了!
Toronto Pride 是世界上最大的 Pride 活動之一,從市政府和企業贊助商那裡都獲得了大量資金。
Canada 有另一個 controversial 有爭議的規定,
越來越多加拿大城市禁止穿著制服的警察 (uniformed police) 參加 Pride parade (遊行)。
2016 年 Black Lives Matter 「黑人的命也是命」社會運動打斷了 Toronto Pride,
抗議警察參與遊行。
BBC 2017 報導:Canada cities are banning police from Pride parades
(二) Poland 波蘭
相比波蘭, Pride 絕對不是主流。
甚至出現 「Homophobic 同性戀歧視」以及「Homophobia 同性戀恐懼」的狀況。
小鎮的政治人物是完全不支持的,大城市好一點但可沒有好很多。
Politicians in big cities might be more tolerant – but they say ‘let’s talk about gay rights in 10 years, 20 years, let’s wait for it’.
BBC
大城市的政治人物可能比較寬容,
但他們說“再等等吧,等個 10 年、20 年後我們再來討論同性戀權利。
所以對波蘭來說,Pride 最大理念是希望。
The biggest idea about Pride is about hope
BBC
(三) Uruguay 烏拉圭
南美洲國家;南半球四季跟我們北半球相反,
所以他們 Pride 的活動不是六月(因為是冬天),通常是九月(春天)。
Uruguay 同性戀在 1934 年就已經合法化了,很早,比美國還早!
Homosexuality was legal in 1934
BBC
所以對他們來說,Pride 的目的是要完全融入社會,
已經不需要有特殊的地方讓 LGBT 人士感到舒適,因為社會每個角落都應該是。
Our Pride is to be fully integrated into society
BBC
(四) United States 美國
美國三位總統正式宣佈過 Pride Month 表示正式支持:
- Bill Clinton 柯林頓
- Barack Obama 歐巴馬
- Joe Biden 拜登
一直以來 Republicans 共和黨都是比較不支持 LGBT,
那 Trump 川普 2019 年的時候成為第一位承認 Pride Month 的共和黨總統,
但沒有正式的公告,而是透過 Twitter。
美國狀況跟加拿大有些類似,Pride 已是 mainstream 主流但或許太商業化了。
BBC 訪問的 Amy 說:
我已經很久沒有參加官方的 Pride 遊行了,
因為它現在太企業化了。
現在基本上就是一群異性戀在花旗銀行 (美國的大公司等,應該是企業贊助商) 的花車上遊行。
I haven’t gone to the official Pride parade in a very long time because it’s so corporate now. It’s basically a bunch of straight people on a Citi Bank [a major US bank] float at this point.
BBC
(五) Uganda 烏干達
在 Uganda, LGBT 人們依然受到迫害,
唯一的 Pride 遊行發生在 2015 年,
後來就沒有再次的舉辦公開 Pride 遊行了。
BBC 訪問的 Michael 說:
我不想將 Pride 視為慶祝活動,
我已經將 Pride 視為反思的時間。
I don’t want to see Pride as a celebration. I already see Pride as a time of reflection.
BBC
感謝已得到的進展發生,但也提醒我們還有好多需要做的事情。
【單字片語】
1. Taken for granted
加拿大的 Ziva 說
It’s not to be taken for granted.
BBC
這不是理所當然的。
不應該因為目前加拿大 Pride 已變成主流,
而把這個公開開放的狀況當成理所當然,
因為在街上行走的權利是靠多年努力贏得的。
有一些常見變化:Take / taking / took / taken for granted
Americans admit they’ve missed the mundane things they used to take for granted pre-pandemic
Yahoo News
美國人承認他們很想念疫情之前他們曾經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平凡事物。
不只是東西,也可以用在人身上!
如覺得某個人是理所當然的。
Stop taking me for granted!
不要 (繼續) 把我視為理所當然!
We often take our freedom for granted
Merriam Webster
我們常常把我們的自由當成是理所當然的。

2. 重新開始 / 從頭來過
I had to get back to the drawing board.
BBC
我不得不回到「繪圖板」上,重新規劃,重新來過。
繪圖板是比喻,他不是真的會拿出一個板子畫畫!😄
常見的變化:get / gets / getting / got back to the drawing board
也可以用「go 去」這個動詞去延伸變化:
go / goes / going / gone / went back to the drawing board
最近天文科學家有一些新發現,
他們在10天內兩次發現罕見的黑洞 black hole 和 中子星 neutron star 碰撞,
因為這個新發現,他們說:
We have to go back to the drawing board and rewrite our theories.
BBC
我們必須從頭來過,重寫我們的理論!
The company went back to the drawing board to make a better product.
Merriam Webster
那個公司重新開始,希望可以做出更好的產品。
Get / go back to the drawing board 帶著吸取之前的失敗、學到的經驗,
重新研擬、再次出發的感覺。

❤️ 給我繼續錄製 podcast 的能力 👉 https://bit.ly/zeczec_ssyingwen
更多英文學習資源:
👉 「時事英文 podcast」其他 episodes
👉 Instagram: @ssyingwen